政策法規

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信息 > 政策法規

1996-2010年建筑技術政策——建筑設計技術政策

2011-05-04 | 閱讀 7250 次

    建筑設計,是完成建(構)筑物、建筑群及建成區的環境與設施各類最終產品的首要環節。建筑設計過程是綜合運用科學、技術、藝術和管理手段,滿足一定建筑使用功能所進行的創造性活動。建筑設計成果既是物質產品,義是精神思維)上品。建筑設計圖紙、文件是建筑施工管理與竣工使用的依據,具有法律效力。
     一、任務和目標
     建筑設計的任務是,本著“適用、經濟、美觀”的方針進行創作,為滿足社會不斷發展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需要,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為人們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建筑設計必須是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體。
     建筑設計技術發展的總目標是,以提高設計質量、水平、效益為中心,提高設計能力和設計效率,促進設計技術進步,使我國建筑設計技術的總體水平,到2010年接近當時的國際水平。各類建筑產品設計的發展目標是:
     1. 居住建筑以提高居住環境綜合質量為目的,2000年達到小康水準的居住生活目標,2010年基本實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住宅產業的目標。
     2. 公共建筑要綜合體現建筑設計技術水平、理論研究水平、文化藝術水平,2000年接近國際90年代初的水平,2010年國家重點工程達到當時的國際水平。
     3. 工業建筑在組織空間、創造環境和完善管理等方面積極采用國內外先進技術,2010年,大型工業項目的建筑設計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 村鎮建筑要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農業生產建筑和居住建筑的研究,在推進鄉村城市化和發展小城鎮的進程中,到2010年為村鎮居民提供布局合理、設施完善、質量完好的生活環境。
     5. 建筑標準設計要加快建筑構配件、制品和設備的標準化、系列化進程,2010年初步實現產品工業化生產和商品化供應。
     6. 地下建筑要加強地下空間規劃,并服從城市總體規劃,貫徹“平戰結合”原則,2010年初步形成與地面建筑相結合的地下人流、物流的公共空間體系。
     7. 建筑設計的方法和手段,要跟蹤科學技術進步,深人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等現代設計技術,逐步實現軟件集成化、網絡化、智能化。2010年實現用cad技術完成建筑設計全過程。為了適應信息社會的要求,建筑向智能。{%page%}
     二、技術政策
     1. 居住建筑設計
     (1) 創造符合居民居住行為和生理、心理需求的居住環境,重視環境設計和生態設計。
     (2) 貫徹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原則,為滿足市場多種選擇的需要,向社會提供多種類型(一般住宅、老年公寓。多代居室、殘疾人住宅等)、各種標準(面積、戶型、設備性能標準等)和多種模式的住宅,同時使住宅具有一定適應性??筛男?、靈活性。
     (3) 貫徹節約建筑用地的原則,根據新建(或改建)地區的現狀條件、城市規劃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建筑密度、層數和相應容積率。
     (4) 貫徹住宅產品工業化和地方化并舉的原則,既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發展和選用地方材料,采用傳統適用技術,建立適應地方條件的住宅體系;又要推行符合模數協調原則的工業化建筑體系,以加快住宅建設速度,提高施工質量,促進住宅產業化。
     (5) 貫徹不斷提高居住建筑科技含量的原則,鼓勵和推廣應用已有成效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研究開發新型的可供再分隔的結構體系,系列化成套廚房設備和衛生潔具,節能的供熱系統,節電節水的自控系統,家庭信息與保安防災系統等,使住宅建筑具有一定的智能化水平。
     (6) 貫徹新建住宅設計與既有建筑合理改造設計并重的原則,要隨城市布局的調整、建筑用途的變更、基礎設施的改造等,統籌進行住宅(區)的規劃設計。
     2. 公共建筑設計
     (1) 強調環境意識,注意生態平衡,使公共建筑與城市及周圍環境協調,定點定位適當,形成服務網絡,便于公眾使用。
     (2) 強調精品意識,樹立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思想,反對粗制濫造的創作態度。利用必要手段為精心設計創造條件,對優秀設計給予必要的鼓勵。
     (3) 建筑產品風格力求反映時代精神、民族傳統、地方特色。鼓勵創造精神,開展建筑評論,活躍建筑創作。{%page%}
     (4) 加強對各類公共建筑的基礎研究,對它們的使用功能、技術要求、經濟指標、發展趨勢要不斷總結經驗,指導今后發展。特別要加強高層建筑、超高層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的研究,發展結合我國國情的建筑設計體系、材料設備體系及抗災體系。
     (5) 鼓勵在公共建筑設計中采用新的科技成果,對科技含量高、運用高新技術成功的設計,給予獎勵并宣傳推廣。
     (6) 加強城市設計的觀念,在進行單體建筑設計時,注意與周邊地段建筑與環境的協調,從提高城市形體環境質量和城市生活環境質量考慮,配合城市規劃,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城市設計體系。
     3. 工業建筑設計
     (1) 提高工業建筑的靈活性。通用性、預見性,以滿足現代生產工藝、現代化管理、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需要。
     (2) 克服重生產工藝要求、輕視人的行為和心理要求的傾向,設計運用人類工程學、行為學原理,創造利于生產和滿足人的行為需求的活動環境。
     (3) 改進和完善工業建筑構配件的標準化、定型化和多樣化,提高構配件的質量及配套程度,發展新型、高科技的工業建筑體系。
     (4) 對于工業建筑的城市環境設計、節能、節地、環境保護、防止污染等問題必須給予極大重視。對工業建筑的經濟效益要有全壽命觀念,做到便于生產、管理、維修和擴建。
     (5) 重視研究既有工業建筑的技術改造和合理利用,拆除和改造都要慎重對待,以減少不必要的改造費用或造成改變用途時的隱患。
     (6) 加強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科技園區規劃設計研究,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模式。
     (7) 加快制定和修訂有關工業建筑設計的制度和法規,開展工業建筑設計競賽和評論工作,推動工業建筑的理論研究。
     4. 村鎮建筑設計
     (1) 加強對村鎮規劃設計的科普和示范村鎮的指導與總結,加強農村建筑人才培訓,村鎮新建筑要達到功能適用、結構安全、節能節地、經濟合理、形式美觀的要求,改善村容鎮貌。
     (2) 加強村鎮居民點體系建設,根據縣(市)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分期分步逐年落實居民點分布體系建設。居民點要定位定格,科學合理地確定其規模和布局。
     (3) 加強農村宅基地、公共用地、耕地的規劃管理與建設,宅院要符合居民點體系建設規劃,把宅院內環境和宅院外的生產、交通、文化、購物等多層次的空間環境結合起來,滿足要求和未來發展趨勢。
     (4) 加強農業生產性建筑的規劃設計,鄉鎮工業企業項目的確定、選址、規模、設計要適當;農、畜牧、種養殖業的建筑設計,既要保證生產,又要不降低環境質量和不造成新的污染。{%page%}
     (5) 加強牧民定居或半定居居民點的建設工作,在尊重地方、民族、宗教習慣的前提下,幫助牧民逐步轉變為居民點的居民,并為他們創造適合現代生活功能的住宅類型。
     (6) 加強村鎮建筑設計中利用太陽能、風能、沼氣等能源的研究,重視生態建筑、生態庭院及村鎮生態環境的設計。
     5. 建筑標準設計
     (1) 加強標準設計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和技術,提高設計質量,簡化設計過程。
     (2) 重視節能標準設計工作,及時編制粘土空心磚、混凝土砌塊、粉煤灰制品、加氣混凝土墻板、復合節能墻體和節能門窗圖集。做好暖通空調系統應用技術的配套標準設計。
     (3) 提高工業建筑標準設計水平,在補充、配套現有鋼筋混凝土單層廠房體系基礎上,研究編制輕鋼結構、大柱網聯合工業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開發高強度、大跨度、預應力預制混凝土標準構件。
     (4) 鼓勵研究開發耐用住宅標準設計,包括以最少種類構件構成的、適應百年生活變化的標準主體結構體系;廚房和衛生間定型標準系列;性能和尺寸可互換的標準構配件;易損構配件更換的安裝連接構造標準設計等。
     (5) 積極推廣計算機在建筑標準設計方面的應用技術,逐步實現全國統一網絡化管理。
     6. 地下建筑設計
     (1) 要積極開發地下空間,加強地下空間的規劃,做好相應的地下建筑設計,形成地下管網、設施配套的地下建筑系統。
     (2) 加強對城市高層、大型公共建筑的地下部分的設計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對地下建筑的設計、施工及使用必須嚴格把關,保證工程質量和使用安全。
     (3) 人防工程應真正貫徹“平戰結合”原則,既適合戰時需要,又能作日常性使用,發揮其經濟價值和使用價值。對不符合使用要求的人防工程作必要的加固、改造,改善設施和設備,提高內部環境質量。{%page%}
     三、主要措施
     1. 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勘察設計法規體系。以法律形式確立勘察設計工作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地位、作用,規范設計單位、項目業主、中介機構和有關政府主管部門各方的行為,明確設計指導思想、原則、程序,嚴格執行標準、規程,承擔法律責任。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用經濟、行政、法律手段,加強對勘察設計行業的指導、監督和管理。
     2. 設計單位逐步實行企業化,形成以高新技術為先導、以企業制度和經營機制改革為重點、以市場競爭為導向的新局面。
     3. 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建筑設計市場。規范設計市場,嚴格審查進人設計市場的資格,基本做到全社會的設計能力和市場需求平衡。嚴格實施注冊建筑師制度,建立設計單位資格和注冊建筑師個人資格相結合的資格認證和市場準入制度。
     4. 設計企業作為市場主體進人設計市場,遵循國家的法律、法規,依法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政府設計主管部門統一制定業務范圍、收費價格、監督管理、獎罰制度、職業道德等規定以及協同工程建設標準化主管部門統一組織制訂行業標準,調控和指導設計企業的行為。
     5. 從建筑學科教育抓起,加強設計工作者的基本功訓練,增加高新技術學科的課程,對設計人員進行兩個文明教育,不斷提高設計人員的政治業務素質和設計水平。做好在職人員的繼續教育,適應社會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需要。
     6. 設計單位要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認真貫徹iso9000系列標準,對提交的設計成果的質量全面負責。管理部門要加強設計質量的檢查監督,建立質量檢查監督制度和嚴格的檔案管理制度,健全質量監督機構。
     7. 發揮建筑行業協會、專業學會和研究會等民間社團的人才、智力優勢,開展培訓、評優、組織學術交流、建筑監理、專家咨詢等活動,推動建筑學科和行業的發展

聲明:以上內容來源于 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亚洲综合激情av一区二区_久草中文在线观看_亚洲卡2卡三卡4卡2021老狼_邻居寂寞人妻中文字幕手机版